
本文科普医生:杨富医生
我国是食管癌发病大国,食管癌新发患者和死亡患者都占全球的55%左右,发病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河南、河北、福建、重庆、广东等省份高发;男性发病率远高于女性。
食管癌的具体病因并不确切。有内因,亦有外因。食管癌不是直接遗传性疾病,但具有遗传易感性,常有家族聚集倾向。另一方面,生活中某些习惯被认为跟食管癌有关。
容易诱发食管癌的5个饮食习惯
1、饮食温度过高
生活中,不少人有“趁热吃、趁热喝”的饮食习惯。殊不知,这种习惯对我们的口腔及食管表面稚嫩的粘膜损伤极大。
当口腔感受到很烫时,温度大多已高达70℃。在接触65℃以上的热食、热饮时,食管粘膜会有灼伤。
喜好热饮热食,可使食管反复灼伤,导致食管粘膜慢性炎症反应,从而增加食管癌变风险。

2、喜食腌制食品
腌制食品在我国老百姓中备受欢迎,咸鱼、泡菜、咸肉、咸鸭蛋等都是餐桌上常见的菜肴。
但腌制食品含有过量的亚硝酸盐,长期大量使用会诱发食管癌。

3、长期吸烟及酗酒
吸烟是多种肿瘤的病因,烟草中有很多致癌物质,这些致癌物可直接刺激食管粘膜,破坏食管黏膜屏障,引起食管粘膜病变,促进食管炎、食管溃疡形成,进一步导致恶变。
酒精对食管粘膜破坏严重,长期饮酒的病人,其食管黏膜在反复的破坏-修复-破坏过程中发生癌变。

4、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缺乏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食管癌高发区人群中血清中钼、硒、锌的含量偏低,在粮食、蔬菜、饮水中均发现微量元素的缺乏。维生素缺乏会导致细胞增生紊乱和癌变。
5、长期吃霉变食物
当剩饭剩菜、或水果发生霉变时,有些人觉得“扔了可惜,浪费粮食”,于是就在不知不觉中吃了霉变的食物,农村里防霉工作不到位,也可导致粮食霉变,这些霉变食物中可含有黄曲霉,这些霉菌可产生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增加患食管癌风险。

除了以上饮食因素,巴雷特氏食管、反流性食管炎、食管上皮增生、食管溃疡、食管白斑、食管瘢痕狭窄等慢性食管疾病均被认为是食管的癌变病变或癌前疾病,均可导致食管癌发生率增高,需密切随访,及时处理。
食管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步骤、多阶段发展过程。食管癌患者常常有多种高危因素,这些高危因素可能有叠加效应,一旦触发癌基因,那么食管癌的发生就无法避免。
而我们能做的是摈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避免过热食物、避免霉变食物,尽量少食用腌制食物等。
出现这些症状时,当心食管癌
食管癌的症状与疾病的分期有显著相关性,出现下面这些症状时要当心。
1、早期食管癌症状:食管癌的早期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或者只有轻微的症状,因此不容易早期发现。早期症状可表现为吞咽时胸骨后不适感,烧灼感,或者轻微的针刺样疼痛,有的可有进食时的哽噎感或者异物感。症状多为间歇性出现,可反复出现数月,甚至一两年。

2、中晚期食管癌症状:进行性吞咽困难是中晚期食管癌最典型的症状,一开始进食固体食物时哽咽,逐渐加重,后来进食半流质也出现哽咽,最终连饮水都困难。吞咽时胸骨后疼痛也是中晚期食管癌的常见症状。
如果出现持续的、严重的胸骨后或背部疼痛,常常提示肿瘤已有外侵。出现声嘶提示已侵犯喉返神经,失去了手术机会。出现呼吸困难或者咯血,提示已侵犯气道,同样已失去了手术机会。中上段食管癌可出现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可触及肿大。
3、远处转移症状:一旦出现远处转移,则已为晚期,失去了治愈的机会,常见的转移部位有肝脏、肺、锁骨上淋巴结、骨骼、肾上腺、腹膜后、胸膜、网膜等。可出现黄疸、咳嗽、腹痛、骨骼疼痛、胸闷气促等症状。
4、伴随症状:食管癌患者因进食困难,肿瘤消耗等,引起营养不良,导致体重下降,严重消瘦。
为了提高食管癌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早诊早治是关键。对于有食管癌高危因素如肿瘤家族史及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者,食管癌筛查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