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过年,必有家宴。
一顿饭,连着家人们的胃,也聚合着家人间的情感。
一家人齐齐整整的吃顿饭,才叫团圆。
而大导演李安,却拍出了这样一部电影:电影中一共有五次隆重的家宴,然而没有一次吃得热闹和美,饭桌上的每个人都心绪飘零,若有所思。
孔子在《礼记》中的那句“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或许解释了其中原因,《饮食男女》也正是本片片名。
是家人,更是饮食男女,烟火气之下,对爱欲的渴求是东方人含蓄却真实的“食色性也”。
欲望如何跨越隔阂,回归家人间的爱与温情。恐怕需要我们在一生不断的和解和重构中,找到最终的答案。

好好说话,是拉近距离的开始
老朱是台北有名的大厨,妻子过世后,独自把三个女儿拉扯大,现在各有出息:大女儿家珍是中学老师,二女儿家倩是航空公司高管,就连最小的女儿家宁也已经上了大学。

每到周末,无论平时多忙,一家人都会按时回家吃顿饭。
老朱每次也都拿出看家功夫,煎炒烹炸、焖溜熬炖,做满一桌子大菜等待着三个女儿。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每次家宴,看着丰盛无比,其实早已失去了该有的味道。
饭桌上大家只顾埋头吃,仿佛只是在进行一项没有感情的仪式。
这次,老朱打破了沉默,想和女儿们聊聊,憋了一肚子的心里话刚起头,就被家倩皱着眉头打断:“煨鱼翅的火腿‘耗’了。”
家珍和家宁忙打圆场,家倩却自言自语般嘟囔:“会不会是味觉退化?”
老朱怒不可遏:“我的舌头好得很!”起身走回厨房。
十几年来,做惯了强势大家长的老朱,在家里固执守着自己“一家之主”的话语权。
在饭桌上,常常女儿想说的话,没等到说完,就被他打断,“你不用说了”,绝对的权威。
这个家中,家珍长姐如母,事事妥协;家宁乖巧温顺,事事听话。
唯有性格天赋都最像老朱的家倩,到了事业有成的年纪,强势直接,总是和老朱“呛”上。
于是家倩在饭桌上宣布,自己已经付了首付,只等交房,就会搬离这个家,不再面对矛盾与尴尬。
这顿饭不欢而散,老朱没说出自己原本要说的话,生了一肚子气跑回饭店“救场”。
三个女儿也各有想法,食之无味。
父亲和女儿之间,似乎从没好好沟通过,没有足够的耐心“听”,更不会心平气和的“说”。
但实际上,天底下没有不敬父母的孩子,也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
不然,老朱怎会每周费尽心思做上这么一桌功夫菜?甚至直到现在还把女儿们当成小孩子,保留着早上喊女儿们起床的习惯。

看着加班累到醒不来的家倩,老朱满眼心疼,可这心疼到了嘴边,不是成了“你这样不好”的责怪,就是成了厉声叫嚷 :“你快迟到了!”
当家倩无意中看见独自去医院检查父亲,回家又看到他佝偻着背,孤单在厨房忙碌,于心不忍地问了一句:“爸,你还好吧?”
老朱却瞬间挺直腰杆,瞪着眼睛甩下一句:“我好得很!”结束了这场难得的主动关心。
在我们的家庭中,不知还有多少这样“拒绝型”的父母,孩子一靠近,用严厉的话语把内心的大门关上,似乎在用这种倔强的方式,维护着自己作为家长的尊严和权威。
又不知还有多少“叛逆型”的孩子,用肆无忌惮的“发脾气”和大声叫嚷去验证着父母对自己的容忍和爱。
吃一顿饭,聊聊生活与彼此,多么和谐融洽的场景,因为平日里那些个“不好好说话”的瞬间,让朱家的饭桌,饭菜是热的,气氛是冷的。
只有好好说话才能有效沟通,只有消散误会与隔阂,才能拉进彼此距离。
家人间传递出心里的温柔与关心,才能让家成为最让人平静温暖的地方。

彼此理解,是对家人最大的善意
老朱曾向老友老温吐槽:“这些孩子我一个都不了解,也不想了解。”
三个女儿逐渐长大,各怀心事,渐成心结。

大女儿家珍,早早选择成熟,维护着母亲般最“无私”的底色,但实际上是个敏感的人,晚上屋顶发情的野猫,都会让她没来由的暴躁。
妹妹们的一句无心之语,她便觉得在隐射自己常年没有伴侣。
在一次与家倩的争吵中,家珍生气地指责家倩对大龄单身的自己只有怜悯。
而家倩却委屈地说,自丧母以来,家珍便承担起“母亲”的责任,不再是与她互吐心事的姐姐,把自己挡在外面。
也是这次谈话,让姐妹关系得以破冰。
也得益于家珍的抒发,仿佛在逐渐挣脱“人设”的禁锢,遇见心动的男子,尝试勇敢触摸从未有过的爱情。
小女儿家宁,总是温顺地充当家庭成员间矛盾和气氛的调节者。
但小小年纪的她似乎更知道什么是爱情:“真正的爱情是跟一个关心你的人在一起,这个人可以让你自由自在表达内心的感受。”
因为懂得爱,所以勇敢去追,尽管那个人是好友的男朋友。
这些,她从没跟姐姐们分享过,是自己一个人的心事。
在姐姐们眼里,她最大的烦恼可能就是学习“挂科”而已。
直到她倾吐出自己未婚先孕的秘密,大家才发现曾经那个懂事听话的小女孩,早已长大,让人措手不及。

二女儿家倩,从小对做菜很有天赋。
只因是女子,老朱不允许她进入厨师这行,甚至不让她进厨房。家倩想做菜时,只能去前男友的家中一展厨艺。
她与父亲之间最是相像,但也正因为太像,让彼此反而忘记理解,又更难“驯服”对方。
她最早提出搬家,但房产商“跑路”无果。也因此,恰好陪伴了父亲最艰难的时光。
最好的老友老温去世,父亲悲痛万分。
随着老友的死,老朱终于承认,自己失去了味觉。

这一刻,家倩发现,父亲真的老了。
他开始向女儿坦诚,也开始向岁月“投降”。
最终,她放弃了出走的念头,也切断了和前男友纠缠不清的关系,彻底留守老宅,第一次进厨房为父亲做了一顿饭。
有人说,家人的本质,是误解。
即使亲密如家人,一个人也无法靠朝夕相处去理解另一个人。
家人间关怀不难,难的是是否敞开心扉,真的做到了解;花时间陪伴不难,难的是是否感同身受,真的能够体谅。
家人之所以为家人,就是进了一家门,便成为这辈子都逃不掉的牵绊。
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家人不是争对错的对象。
就算不能理解彼此的每一个行为,但不论何时,在你最脆弱最需要的时候,陪在你身边支持你的,只有家人。
理解,是我们对家人最大的善意,也可能是我们互相亏欠的一句抱歉。

适时放手,是为了更好去爱
纪伯伦有首诗《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这样描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曾经,因为各自心事,又囿于传统思想的桎梏,女儿们和父亲几乎无法沟通,也都做着离开家的打算。
第一个,便是家宁。
她在饭桌上坦诚自己怀孕的同时,不顾家人的震惊阻拦,当晚就搬去了男朋友的家。
紧接着,又是家珍。
曾说要留在家里照顾父亲一辈子的她,突然宣布自己闪婚,甚至饭都没吃完,就迫不及待地跨上男友的摩托车疾驰而去。
但最让人没想到的,却是老朱。
在影片的第五次家宴中,他终于说出了第一次就想对女儿们说的话。

原来,那总欲言又止的,是比女儿们更“疯狂”的逃离:他爱上了家倩的同学,比他小30岁,离婚独自带娃的锦荣。他要把老宅卖掉,跟锦荣结婚。
走过大半生,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欲求。
所有的人都接受不了,三个女儿更是质疑父亲“喝多了”,“疯了”,锦荣的母亲更是当场昏厥。
一翻辱骂闹腾之后,大家不欢而散。
看着每个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奋不顾身地离开家门,这个家仿佛在这一刻分崩离析。
家倩一个人倚着门口,留下了不舍的眼泪。
没想到,最后守在这个家里的,是第一个提出要搬走的家倩。
家倩像老朱往常一样守着传统,在周末下厨准备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
她像李安所说的:“经常是家中最聪慧而叛逆的孩子,一眼看透家里的虚伪,却又在家面临解体时承担起一切。”
只是家人们不再像往常一样齐齐整整的回来吃饭。
他们都有了各自的生活。
家珍要带着丈夫接受基督教的洗礼;家宁刚生完孩子在家休息;锦荣怀孕了,和老朱搬到了新家。
最后回来的,只有老朱。父女二人,吃了这辈子最寂寞的一场家宴。

席上却没有了争执和对抗,只剩难得的平静与温暖。
老朱突然发现,他的味觉,恢复了。
再次尝到的,是压抑了许久,生活本身的味道。
我们有时候爱家人,总是害怕他们孤独、受伤、难过,不知不觉便把他们紧紧攥在手中。
但却忽略了,这样的家让人窒息,也更让人像逃离。
其实每个人都始终是自由的个体,值得独立生长的空间,不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的父母也不是你的父母。
家的维系,不是靠控制而是适时的放手,家庭成员各有各的生活,但又因为爱紧紧牵在一起。
老朱和女儿们各有了自己的“小家”,他们之间的“大家”反而更加亲密了。
因为家的味道散布在了每一个人身上,当各自收获了幸福,才会以更幸福的心态去对待相爱的家人。
当爱不再以“占有”为目的,它反而成为了支持我们更好成长的精神动力。
不要担心家会散,只要家的“味道”还被记在心里,家就永远还在。

为什么家的味道如此让人眷恋?
大概是,当我们被欲望纠缠,被现实打击,被失望吞噬时,第一个想依靠的是家人,第一个想回归的是家庭。
再大的冲突,似乎就在一顿家宴中,终可释怀。
再叛逆的自我,似乎就在温暖的守候中,回归平静。
罗大佑曾经在歌中唱道:“我的家庭,有我童年时期最美的时光,那是后来我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现在眼泪归去的方向。”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家庭,没有完美的父母和子女。
但却有独一无二的家,永远占据着每个人心中最重的位置,有互相牵挂的家人,拥有我们生命中最深沉的爱。
相信在爱与理解中,我们终将与家人和解,让自己的未来少一些耿耿于怀,让自己的现在多一些温暖和依赖。
作者 | 北方有佳,怡然自乐小女博,观察社会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