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第16集,有一处我很喜欢的片段。
姚立松来北京看望周秉义。此时的秉义是北大高材生,郝省长的女婿,他也是姚立松的贵人。
姚立松在南方担任交通厅处长。他要搞事业,需要找五机部的领导,周秉义帮他牵线搭桥。
五机部的大领导,正是非常欣赏周秉义的明副政委。
事后姚立松来北大请周秉义吃饭,就是为了感谢他的帮助。
《人世间》没有拍姚立松和周秉义吃饭的场景,而是让我们看秉昆和龚宾在便民食堂啃馒头吃咸菜的画面。
这个剪辑,厉害。
在秉昆和龚宾花三毛钱,吃馒头就咸菜凑合一顿时,周秉义正在与姚立松吃大餐。
这个剪辑的神奇之处就是它强调了秉昆和秉义的差距。他们都是周家的孩子,但他们已经不是同一个阶层了。
《人世间》擅长用细节传递信息,对此,我写了一二十篇分析。
这篇文章,要从饮食的角度讨论《人世间》。
如果你注意片中的饮食,就会发现,它们有鲜明的阶层属性。
1972年,周秉昆家常见的饮食,玉米面馒头配咸菜,喝的是玉米粥。
周家算得上光字片中的“大户人家”,这种饮食标准,在光字片已经是比较好的标准了。
有些年轻的观众或许注意不到,此时的周家依旧吃不上细粮。
同一时期,周志刚带着20斤面粉看望周蓉。
冯化成负责做饭做菜,用这些面粉烙大饼,做疙瘩汤。这种操作让周志刚心疼。
周蓉有胃病,周志刚送来20斤小麦粉,就是让她留着慢慢吃。
冯化成根本不理解岳父的良苦用心——这也在为冯化成生活铺张的习惯埋下伏笔。
在80年代,冯玥依旧在周家啃馒头喝玉米粥,冯化成却经常与周蓉吃大餐,喝红酒,两人提前过上了小资生活。
1972年,真正让秉昆感受到阶层差距的,就是去曲秀贞家做客的那一夜。
三人狂吃海喝,肠胃得到极大的满足。
在回家的路上,德宝和秉昆一直在回味晚上的饮食。
德宝和秉昆会用欲仙欲死的表情回忆各种食物,让我们看清那个时代的食物相当匮乏。
在德宝和秉昆念完菜名后,吕川赞叹曲家的红酒,“真正的葡萄酿制”。
秉昆和德宝都出生于1952年,活了20年,他们没有享受过丰富的物质生活。
吕川的祖上阔过,小时候有过几天贵族日子,他是喝过葡萄酒的(免责声明,不是说喝葡萄酒的就是贵族)。
秉昆听到后也感慨万千,“人跟人的差距是那么大”。
其实,这里的差距就是阶层。
即便是同一阶层,六小君子的原生家庭也分三六九等。
在1976年,秉昆出狱后,大家一起去秉昆家聚餐(德宝和春燕忙着搬家没有去)。
赶超带来了土豆片,国庆带来的是酸菜炒肉,吕川带来的是小鸡炖蘑菇。
不同的菜代表不同的家境,三人之中,赶超家最穷。
剧中没有展现唐向阳带来的饭菜,但我们能猜出,他的家境比赶超、国庆和吕川都要好。
有镜头交代唐向阳一个人带来三份菜。
他是低调厚道的老实人,不像吕川那样高调。于是,在吕川说自己特意给秉昆杀了一只鸡时,唐向阳会手足无措地站在一旁。
事实证明,在1976年,秉昆出狱的那次聚餐,我们就能看出赶超、国庆和吕川、向阳,他们背后拥有的是不同的原生家庭,这也预示着他们已经是两个阶层的人了。
吕川和唐向阳是六小君子里面第一波大学生,他们也是六小君子里面先富起来的那一波。
吕川祖上阔过,努力上进会来事儿,擅长用抱大腿的方式提高人生容错率,他成功地实现了阶层跨越。唐向阳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知识是他打怪升级的利器,他也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
吕川和向阳靠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赶超和国庆的下一代才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这里面也包括秉昆)。
食物,可以说是人类生活中最有阶层色彩的标志之一了。
去年,我在分析《小舍得》里面的年夜饭时,就提到米桃家、田雨岚婆婆家和南俪家吃不同的年夜饭。
米桃的父母是体力劳动者,他们的年夜饭有撒子,油墩子,饺子、花卷等高碳水高热量食物。吃饱是米桃家的饮食目标。
而田雨岚婆婆家的年夜饭是从饭店定做的海鲜大餐。颜家是生意人,不差钱。
因此,他们的年夜饭吃的是昂贵的食材,既能满足食客的猎奇心理,也符合颜家财大气粗的气质。
南俪和母亲一起吃年夜饭,南俪母亲追求精致的生活态度。她的年夜饭就有牛排,红酒。
南俪家的年夜饭有荤有素,食物多样,营养均衡,借鉴价值比较高。
我冒着跑题的风险写饮食中的阶级色彩,其实也想说,《人世间》也有很多精准的细节,让我们看出饮食和阶层的紧密联系。
1983年,冯玥14岁,周家也终于告别吃玉米面馒头的日子,周家过上了顿顿可以吃白面馒头的日子。
有一次,郑娟对从工厂回来的周志刚说,今晚凑合吃点。
周志刚直接说,“挂面还凑合啊,比玉米面高粱面这些粗粮强多了。”
像周聪这种出生在八十年代的80后,没有吃过天天吃粗粮的苦,他们也很难体会到细粮对老年人有多么大的吸引力(当然,老年人长期吃细粮容易有三高)。
总体来讲,在同一时代,《人世间》能通过不同家庭的饮食拍出阶层分化。在不同时代,它又通过同一家庭的食物变化,拍出岁月变迁。
天天吃细粮,吃白面馒头喝玉米粥,只是周志刚对饮食想象的天花板,却不是冯玥的。
后来,冯玥搬到郝家,与金月姬一起吃饭。
郝家的餐桌和周家不一样,前者注重吃饱,终极目标是摄入足够多的热量,以馒头为代表的高碳水食物在三餐中的地位非常高。
而金月姬家的餐桌,会做几道菜,要求营养均衡,要吃好。
冯玥在郝家的吃相,暴露了她的出身和过去。
第35集,冯玥一边说话一边吃饭,秉义提醒她,“小心呛着”。
与此同时,我们能看到周秉义、郝冬梅、金月姬他们都是小口吃饭,细嚼慢咽的人。
金月姬做过高管,懂得吃饭礼仪,冬梅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原著里面还有“有贵族教养”来描述冬梅,秉义出生在光字片,受过高等教育,是个察言观色的高手。他长期在郝家生活,自然也学会了斯文的吃相。
冯玥长期生活在周家,没有受过“食不言”的就餐礼仪,端起碗大口干饭,边吃边说,是她的惯常动作。
她在郝家生活,依旧没有改变这种就餐习惯。
饮食和阶层的紧密关系,并非我的一家之言。马克思早就说过,“吃什么,这是个阶级问题”。
他在《资本论》中,就分析过面包有极强的阶层属性。穷人吃的面包多半来自小作坊,面包配料有明矾和石骨土。这样做卖相和口感更好,也让面包多了有毒添加剂。富人吃的面包反而更加健康,质量更好(同样是吃馒头,国内高阶层的人吃有机馒头,而低阶层的人吃有各种增白剂的大白馒头)。
谈论阶层这个话题,当然是让人不愉快的,尤其在这个提倡人人平等的年代,谈论阶层则有政治不正确的嫌疑。
事实上,大家不愿意谈及,并不代表不存在。
《人世间》中,曹德宝砸2000元,请六小君子吃豪华聚餐,他的摆阔就是想要证明自己高人一等。
保罗·福塞尔在《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就有对曹德宝请客心理的描述。
“下馆子是中产阶级和贫民阶层的专利,他们利用这个机会玩类似‘当一天国王或王后’的游戏,通过点菜和侍者的服务感受一阵子被人伺候的滋味。通过经常上那些号称能做地道美食的餐馆,中产阶级玩他们最热衷的游戏——假装比自己社会等级更高的人士……”
保罗·福赛尔《格调》
在曹德宝心中,吃豪华大餐,能极大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同样是聚餐,唐向阳就朴实很多。
秉昆入狱后,六小君子的大年初三聚餐再也没有人搞。
他请大家吃饭,有一份“苟富贵勿相忘”的质朴情感。因此,他会请郑娟代表秉昆参加聚餐。
而曹德宝给聚餐仪式带来的新花样,就是让春燕在酒足饭饱后当众跳舞(春燕还抱怨饭后跳舞容易胃下垂)。
德宝吃了很多年软饭,在春燕面前低声下气了很多年。这一次,他赚到大钱后,太想证明,春燕对自己言听计从。
人啊,越缺什么,就越喜欢炫耀什么。
比如,那些喜欢朋友圈晒自己在吃豪华大餐的女性,十有八九是假名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