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家境贫寒,尽管后来当了皇帝,但赵元章并未因此奢靡无度,而是依旧勤俭朴素。在国家治理方面,他严厉打击贪污腐败奢侈之人。在这样一位皇帝的带领下,无论是皇宫还是民间都养成了朴素的饮食风气。就算是这样,明朝皇帝起到了带头作用,简朴的风气依旧没能一直流传下去。
在有良好的领导者带领下,国家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有序发展,明朝时期的人们,生活逐渐变得富足了起来,农产品作物大量提升,沿海贸易也极度繁华。在这种背景下,却没能催生出好的品质。上到朝廷大夫,下到商贾百姓,大家越来越渴望物质上的满足,一直到后期,大明王朝的奢靡之风愈发严重。其中,浪费最可观的无疑是沿海富商和朝廷重臣。
那这些人究竟能奢侈到何种程度呢?在万历年间威名远扬,有着救世宰相之称的张居正,在朝堂上总是兢兢业业,步步为艰,但是在生活上,他的生活却是奢靡无度。要说长相,张居正绝对是当时的顶流,他外貌是仪表堂堂,身姿绰约,他也为此洋洋自得。也正是如此,他变得愈发重视自己的外貌特征,相传他每日必易一衣,无论何时,他所穿的衣服极度华丽,就连别人设宴时,主人家的衣着也不如他的华丽。
如果你仅仅以为他只在意自己外表、重视穿着,那就错了。除了在衣着上的追求,在饮食上,他也格外讲究。张居正父亲去世那年,他奉旨回乡归葬,路过了很多地方,而他每每经过一处都有,当地官员都会为他精心准备饭食,甚至每顿饭都有上百道菜。然而,对于张居正来说,这还是太过简单,他居然说这些菜做的不好吃,而自己一道也看不上,都配不上他动一下筷子。
如果说一共有几道菜,而这些菜做的不好吃,倒也可以理解,可是上百道菜居然都不好吃,这就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了,后人将此归咎为张居正口味挑剔。难道这世间美食有那么多都不如张居正的眼吗?这不到了无锡的时候,无锡官员专门寻找名厨,为他准备了当地的美食,也就这一次,张居正对饭食提出了赞扬,说:“我到现在才能吃饱饭呀!”
张居正这样的案例并不是个例,明朝晚期有两道菜,在中京城师大附宴会上非常受欢迎。这两道菜分别是火炙鹅和活割羊。这两道菜的做法也是极度残忍,所谓的火炙鹅,就是像大鹅内外清洗干净,然后往它肚子里灌满调料,将鹅放入铁笼,放到火上烧烤,肉已经熟了,鹅却没有死。
活割羊,有点类似于惩罚罪犯的凌迟,他们在养活着的时候直接割取羊身上的肉,然后将取下的肉放入烧烤架进行烧烤,而肉已经快割完了,羊却依旧没有死。这两道菜之所以流行,可能跟当时官员们追求“鲜”有关。
从朝廷官员追溯到民间富商,他们的生活也一点不比官员们差。在小说《金瓶梅》中,有很多关于当时饮食的描写。第34回中,西门庆的一顿日常午餐,内容分别是四叠苹果四碟案鲜,另外还有油炸的香骨,辽东金虾,泰州的鸭蛋,烧鹅水晶蹄膀,暴炒的腰子和白炸的猪肉,除此之外后面还端上了入口即化的鱼肉。很明显,一个人吃不了那么多,而这却是西门庆的日常,可见当时民间浪费及其严重。
在明朝,如果有人请客,还有相应的习俗,这种宴会一般以“五割三汤”开始,其中五割是指由家畜做成的五道大菜,而三汤就是三道汤菜。但其实他们真正吃的并不是这些,这些只是摆摆样子,宴会上真吃的是后面的珍馐美味。参加宴会时,吃了饭打上灯,听着戏文,好不享受。
就是这样,以勤俭朴素为师的朝代,却在荒谬无度中走向破败,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浪费,促成了明朝的终结,对比官员和富商的浪费奢侈,他们如何能体会底层百姓的民间疾苦?在他们浪费上百道菜时,必然没有想到还有百姓食不果腹。清朝的到来,他们的好日子也终究到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