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网 - 饮食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新闻资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新闻资讯 > 南北饮食文化的融合
Q.biz | 商业搜索

南北饮食文化的融合

信息来源:zgysw.com   时间: 2023-10-17  浏览次数:2

  

走南闯北几十年,说起国人的饮食文化,除了传统的“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说,就是八大菜系、满汉全席之类的,笔者另辟蹊径说点别的。

  据传闻老派儿“江浙人”是不爱吃辣的,数据结果还有另一种解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了来自中国各地的大量移民和务工者。

  

  在一般人的认识中,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的确,我当年上学在山东齐鲁大地实习时,食堂提供的主食以馒头为主。米饭也有,但是供应的量较少,价格也比馒头贵。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里,葛优有一句台词“米可比面包贵啊”,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点。

  斗转星移,本世纪初的一项调查就表明,超过70%的北京市民日常主食消费以大米为主。近年来,考到东北和华北的城市读大学的年轻人发现,大学食堂里供应的主食也以米饭为主。

  

  北方人越来越“喜欢”吃米饭,原因之一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水稻产区逐渐北移,东北地区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稻谷产区,各地超市里卖的大米也大多标着“东北大米”。

  北方人尤其是城市市民“改面为米”,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家庭的小型化和中国城镇妇女的高就业率。

  蒸馒头、烙饼、包包子等面食的制作,通常需要经过和面、发面、揉面……的过程,“技术”含量较高,耗费体力亦大。对一个职业女性来说,工作之余再为三四口人的小家庭蒸馒头,实在太辛苦了。随着电饭煲的发明,蒸米饭变得非常简单方便,谁还愿意费事去和面、揉面……

  

  好在社会分工的细化,很好地解决了小家庭吃馒头、吃饼的问题。在山东、河南,一个成年人拳头大的馒头售价0.5元人民币。不少家庭主妇已经不太会蒸馒头、烙饼了。

  在北方人吃掉了更多大米的同时,南方地区也消费了更多面食,包子、面饼、馒头在南方城市的早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为这些食物携带方便,吃起来省事,甚至可以边走边吃,对于那些急着上班的年轻人来说,是很好的早餐选择。

  另外,大量内地人口流入东南沿海也是重要原因。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第一小麦主产省河南,2020年净流出人口达1610万人。河南的出省人口主要流向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地。

  上海和杭州现在有了很多经营面饼、馒头的店铺,老板和小伙计多来自河南和山东这两个小麦主产区。仅上海市就有30多家以“山东”命名的饺子馆,经营者大多来自山东平邑县。老乡一个带一个来到大上海闯荡,把自己对生活的希望包进一个个饺子里。生意不错的店每天要卖掉四、五千个饺子。这么多饺子当然不会全被打工的北方人吃掉。

  

  在消费了更多面食的同时,江南一些城市的口味似乎正在由甜“变辣”。一份餐饮报告提到,2018年,中国18个重点城市中,杭州和成都成为川菜馆数量没有下降的两个城市。根据“饿了么”发布的年度大数据,2018年杭州消费者最热衷的是江浙菜,紧随其后的是川湘菜,酸辣土豆丝是被点最多的菜。《美团2018外卖趣味数据》表明,杭州全年共有73万用户备注多家辣,备注不辣的用户只有17万。

  

  在中国,嗜辣的除了四川,还有湖南、贵州等省。浙江的外省务工人员中,来自贵州的人数仅次于浙江的邻省安徽。这些人群在保留了自己口味的同时,也影响了其他人群。也就是说,除了物产变迁,人口的流动也使中国人的饮食口味“南北融合”“东西荟萃”。

  

适应这种变化,中国的一些地方特色食品正在走出家乡,做成大产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辣、臭、鲜”而闻名的广西柳州螺蛳粉,目前已成为年产值过百亿元人民币的产业。经济在发展、各地饮食风味也融合到时代步伐的洪流中去了........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饮食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