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网 - 饮食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新闻资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新闻资讯 > 健康饮食|蒸米饭时做一个改变,血脂、血糖都稳了
B.biz | 商业搜索

健康饮食|蒸米饭时做一个改变,血脂、血糖都稳了

信息来源:zgysw.com   时间: 2023-10-02  浏览次数:3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

  自古以来,五谷杂粮就在中国人的食谱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餐桌上的粗杂粮渐渐少了,不少人都过着“上顿馒头、下顿米饭”的“精细”生活。

  可这样真的好吗?

  杂粮吃好,疾病不找

  此前,权威期刊《柳叶刀》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全谷物和豆类中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帮助人们降低全因死亡率,预防多种慢性疾病。

  而这些慢性病中就包括我们深恶痛绝的冠心病、中风、2型糖尿病和结肠直肠癌等疾病。

  此外,和细粮相比,杂粮中B族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膳食纤维、各种矿物质、植物化合物等含量更高,对人体的益处更是数不胜数。

  所以说,简单改变一下饮食就能达到防病的效果,错过真的很可惜!

  最简单的杂粮吃法——蒸饭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吃250~400g(生重)谷薯类,其中50~150g(生重)为全谷物和杂豆类。

  杂粮的吃法有很多,但最简单的当数蒸饭了。

  当然,如果您想蒸得好吃、吃得舒服,还得掌握这些技巧。

  01

  蒸前先泡

  除了小米之外,不少杂粮米吸水速度很慢,要想将杂粮饭蒸得软烂,需要提前将杂粮米浸泡至少3小时,口感才会更好。

  如需浸泡时间更长,可以放在冰箱里储存。

  02

  多放点水

  蒸普通白米饭时,1:1.3~1:1.5的米水比例比较恰当,但粗杂粮往往比粳米更易吸水,因此,蒸饭时应适当提高水的比例至1:1.5~1:2左右为宜。

  以下是做杂粮米饭的米水比参考:

  1杯白米+1杯杂粮米 = 2.5杯水

  1杯白米+2杯杂粮米 = 4杯水

  2杯白米+3杯杂粮米 = 6.5杯水

  03

  最好用高压锅

  不少人在蒸杂粮饭时也会选择电饭锅,但事实上,电饭锅的蒸饭功能往往是为精白米设计的,对于各种粗杂粮来说,火力多少有些不足。

  如果煮不软,硬邦邦的米粒不但口感差,更会损伤脾胃,此时就不妨使用电压力锅的“杂粮饭”功能来蒸。

  当然,如果只有电饭锅也没关系,杂粮多泡一会,蒸时间长一点(45分钟以上),蒸好后再焖一会儿也是可以的。

  04

  搭配大米

  杂粮虽好,但我们也不能只吃杂粮。

  毕竟我们的胃肠多年习惯于精白米面了,要给它一个适应的过程。

  比较聪明的方法是杂粮和白米搭配吃。

  膳食指南中推荐每天吃50~150克的全谷杂豆,只占一天主食干重的20%~50%。

  因此,我们可以在蒸饭时先用10%~20%的杂粮代替粳米。

  等身体适应了,没什么不舒服了,再加到30%,然后再加到40%,然后再加到一半。

  对没有糖尿病的人来说,一半的粗杂粮比例就可以了,不必百分之百。

  此外,对于肠胃不好的人来说,食用频率上也要讲究循序渐进,比如开始一周三次,等肠胃适应了,再慢慢增加到每天都吃。

  杂粮饭食谱

  01

  大米+小米——健脾安神

  小米性凉,入脾,被称为脾之谷,有健脾养胃、安神除心烦的作用。将大米和小米搭配,尤其适合经常失眠心烦的人。

  二米饭做法:3份大米加1份小米做成米饭即可。

  02

  大米+糙米——通便防肠癌

  糙米钙含量是白米2倍,膳食纤维是白米的3-4倍。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加速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和肠癌。

  03

  大米+燕麦——降脂控糖

  燕麦含有的油酸的含量高于其他谷类,其对于预防坏胆固醇的升高有一定作用,很适合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脂血症的人常吃。

  此外,燕麦能延缓餐后血糖上升的速度,还有较好的饱腹感,很适合糖尿病患者经常食用。

  04

  大米+玉米——抗癌

  玉米的营养成分比较全面,它含有一种抗癌因子—谷胱甘肽,可与人体内多种致癌物质结合, 能使这些物质失去致癌性。

  此外,玉米所含的木质素 , 可使人体内的 “ 巨噬细胞 ” 的活力提高2~3 倍 , 从而降低癌瘤的发生率。

  05

  大米+红豆——消肿补血

  红豆含有大量的钾元素、膳食纤维、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具有消肿利尿、润肠通便、补血强心的功效。女性朋友常吃红豆,还能让皮肤变得越来越年轻。

  此外,绿豆、豌豆、蚕豆、芸豆、豇豆、扁豆等杂豆同样含有丰富的营养素,都是米饭的好搭档。

  小贴士

  杂粮饭刚出锅往往比较柔软可口,待其冷却后会“老化回生”,变得越来越硬,不好消化,吃了容易产气胀肚。

  所以,消化不太好的人,一定要趁热吃杂粮饭,胃肠才会舒服。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饮食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