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网 - 饮食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新闻资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新闻资讯 > 逛吃贵州丨借此宝地,安利一本和国正老师的饮食记忆散文集《贵阳小吃》
W.biz | 商业搜索

逛吃贵州丨借此宝地,安利一本和国正老师的饮食记忆散文集《贵阳小吃》

信息来源:zgysw.com   时间: 2023-04-17  浏览次数:18

  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最近封闭培训中,好在有图书馆可借书,闲暇时大可读书消遣,于是便颇不寂寞。偶然翻到一册《贵阳小吃》,作者和国正先生,为戴冰兄策划的“博文贵阳”丛书第二辑中的一种,巧的是,鄙人也有一本《小吃纪事》,收在丛书第一辑中。两书几乎为同题写作,不能不读下。

  当然不是要比个高低。

  《贵阳小吃》

  迫切想读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和国正老师生于一九四八年,要长我整整一辈,虽然他笔下的贵阳小吃印象跟我大致不差,但也有好些为我所未闻。之所以大同而小异,说到底当然是时代的差异所致,他津津乐道的好些小吃名字号,要么是曾经闻名,从未见过,比如大江苏、大众饭店、冠生园。要么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比如吴家汤圆、学忠面馆、北方馅饼店。

  和国正老师

  不管出于什么缘故,这些记忆里的味道,总之是消逝在岁月的长河里了。

  读和国正老师的这些文字,确也证明了,饮食不过是一城一时一代人的记忆,而任何事物总归处在变动之中,几十年就换一茬花样,追究这变化之外的所以然,亦为谈饮食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读来更觉可贵。

  费一个晚上的闲空,读下此书来,还很长了一些见识。譬如和国正老师提及,我一直认为只是安顺特色的“油炸粑稀饭”,在古早时候,贵阳也有出售,“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炸豆沙窝的摊档旁边,常常是卖引子(苏麻子)粑、引子稀饭的小摊。这两样小吃组合在一起,绝对是最佳拍档。早年,人们坐摊吃豆沙窝过早,都会买一碗引子稀饭;嚼一口豆沙窝,喝一口引子稀饭,这才是吃豆沙窝的绝妙配搭……”

  油炸粑稀饭

  安顺的吃法其实稍异,豆沙窝要切成小块,泡在引子稀饭里吃,的确搭调。可惜,不知出于何种原因,绝迹于贵阳街头。要想寻此一味,还得开上两个钟头的车到石城去吃。

  再譬如,和国正老师还说,碗耳糕的得名,也可能是因为“用的糖是云南碗耳糖”。所谓“碗耳糖”,为甘蔗熬制的红糖,盛入碗状的模具中,待其冷却取出,一坨坨皆作碗形,因此得名。

  碗耳糕

  我认识和国正老师较晚,还是在几年前做相宝山市文联大院的那个展览时有缘识荆。他曾是著名文学杂志《花溪》的编辑,小说和散文都写得极好。朴实厚道的外表下,以心灵手巧著称,玩鸟弄花,都是一流高手,据说当年亦有不少逸事在大院里流传,看面相绝对想不到居然是他的杰作。

  说回《贵阳小吃》,此书还有一个我远不能及的长处,和国正老师显然是做菜的高手,一味味小吃都把制作方法写到细致入微的程度,极具操作性,而且好些还是访求店家得来的第一手资料,有心想自己开店的朋友真可以据以为参考,悟性高一点的,搞不好就能还原本味。

  有一说一,关于本土文化的纪录,实在是多多益善,这本出版于二零一六年的薄薄小书,不过七万来字,据我所知印数也不太多,读者也许更少,借“动静”专栏的一方宝地,略作引荐,真心希望不要埋没,有心人顺藤摸瓜,不妨找来读读看。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饮食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