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最理想的生活莫过于,与所爱之人周游世界,共赴一场又一场美食之约。
江南古镇众多,去过了乌镇、周庄、南浔、木渎、安昌等古镇后,总想着寻一处别样的清净之地,这个五一我选择了位于无锡市东隅的荡口古镇。
古镇地处鹅湖之西,是鹅真荡的口岸,故名”荡口“。古时又名”丁舍“,镇内居民以华氏居多,孝义之风盛行,人杰地灵的荡口古镇,繁华富庶,有着”江南粮赋第一乡“的称号,更是”中国最美村镇“,”中国历史文明古镇“。
七下江南,在一条条青石条铺就的古老街道寻觅江南,寻味荡口……
荡口的风土人情和四时习俗,融合了苏锡两地的特点,也体现出浓浓的乡野特点。最有特色的美味莫过于”走油肉“与”团子“。
“荡口走油肉”是荡口地区百姓过年或者酒席必备的一道大菜,选用稍肥的五花肉切成大方块,水煮至皮酥软后捞出,再以旺火热油炸至金黄,捞出投入温水。烹制前浸泡在水里1-2小时,等上面的油皮起皱后,把肉切片,再以葱、姜、生抽、白糖调味,大火转小火隔水蒸,至少蒸至半小时后倒扣出盘。经过一番水煮油炸,吃起来酥烂鲜香,肥而不腻,还可用梅干菜,笋干置于盘底,吃起来更是相得益彰。
这道菜品有个传奇的来历:据传在清康熙年间,有位四川巴县人到江阴任江苏学政衙署学政,每餐必食肉。一次,在家中宴请地方学士,让家厨准备做一盆蒜香白切肉待客。但厨师于慌乱之中,不慎将一块做白切肉的熟肉块掉进了热油锅。将肉捞起,已炸成了金黄色。由于时间紧急,厨师无奈只好把金黄色的肉块切成片放入碗中,并撒些酱油、黄酒、盐、糖,再将其置入蒸笼中蒸热。谁知,主人和客人品尝之后大赞美味,这道歪打正着的好菜也被起了个生动形象的名字——“走油肉”。
荡口古镇走油肉38元一斤,可以真空包装带回,价格比较公道,对于游客来说无论是买回家自己吃,还是当伴手礼都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清白团子”,荡口及周边鸿声、梅村等地的百姓,每年清明临近,便开始割麦叶打麦汁,做青白团子。
团子以鲜肉、豆沙、芝麻做成不同口味的馅,“三馅”,吴语谐“三让”,寓意泰伯三让天下,南奔荆蛮,传播文明。“清白”两色,寓意泰伯一生清白。
世代相承的青团成了当地的特色美食,更成了很多人心头的乡愁。如今青团的馅料品种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三馅”,还有荠菜、笋丝、萝卜、马兰香干、蛋黄肉松等,一般白团是咸馅,青团是甜馅。蒸熟的团子晶莹如白玉,油绿如翡翠,清香四溢,糯软爽滑。
青团如今被列入了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镇里青团的价格每个2-2.5元。
”荡口烧饼“
荡口还有很多现做现卖的烧饼,有麻饼、袜底酥、甘草梅饼等,我喜欢现烤的梅干菜口味的烧饼,酥脆咸香,10块钱一斤,多买有时候还有赠送,古镇里的物价都非常的亲民,性价比很高,更像是本地人生活的市井生活,不像是景区。
”无锡小笼包“
青瓦白墙,古朴的木窗里热气腾腾,飘散着阵阵香气,这就是古镇小吃的一绝—无锡小笼包。一屉包子只需要35块钱,皮薄多汁,鲜香味美,逛累了来上一笼,配上一叠香醋,美哉呀!
”太师老酒“
古法酿酒的技艺在荡口从明朝流传至今,明代《酒品前后二十绝》里言简意赅地评点二十种美酒的产地和特点,其中就有荡口酒。
一排排陈年的酒罐整齐摆放着,酒塞子也挡不住那一阵阵浓烈的酒香。我品尝了一款8年酿的“太师老酒”100块钱3斤,入口温润软滑,味道香醇。
鹅湖水阔,水产丰盛,最有名的是甘露青鱼,用淡水螺丝投喂的甘露青鱼,是江浙沪地区一直奉作佳馔,是伴随着无锡人过年记忆的美食,无鱼不年,无鱼不宴。
除了青鱼还有白鱼、这银鱼、白虾等都是不得错过的荡口美味。
荡口古镇里的美食是令人沉醉的旧日时光,更是很多荡口人远行路上的行囊,择一处小店,临窗而坐,便能感受到纷繁嘈杂之外的闲云野鹤之趣,感受那种对饮吟诗的恣意洒脱,这样的荡口时光,好不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