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以吃为主,这倒也契合“民以食为天”的思想。中国人对吃有独特的理解,猪年春节,我们从《太平御览》的故事里,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吃的味道。
1.亲情味。东汉名士陆续,因为楚王刘英谋反案受到牵连,被关进监狱。有一天,陆续看到外面送进来的饭就哭了,边哭边说,母亲大人来了。
送饭人很奇怪,陆续在监狱里又没有出去,怎么知道这顿饭是他母亲做的?陆续指了指眼前的饭说,我母亲作羹,切的肉都是方方的,切的葱都寸寸相同。送饭人仔细观察,果然如此。
陆续从一碗羹知道母亲的到来,这是亲情的味道。和陆续有类似感受的是初唐宰相李勣。
李勣到了老年之后,每次姐姐生病,李勣都亲自为姐姐熬粥,有一次不小心让火把胡子烧了。姐姐心疼地责备李勣,这么多下人,你又何必亲自动手呢?李勣说,姐姐老了,我也老了,我就是想多为姐姐煮几次粥,恐怕也不会长久。
李勣的话让人听着又心酸又温暖。套用一句流行语,他煮的不是粥,是亲情。
2.礼法味。孔子的学生子路做邱邑县令时,鲁国发动民工开挖长沟。开工期间,子路用自己的俸禄邀请挖沟的民工到大路上来吃饭。孔子听说了,赶忙让子贡去倒掉子路的饭,砸烂他盛饭的器皿,还给子路带话说,这些百姓是鲁君的,你干嘛要给他们饭吃?
子路很生气地去质问孔子:我跟老师学礼仪,用自己的俸禄请百姓吃饭,为什么不可以?
孔子叹了一口气说,看来你还是没有学透。礼法规定,天子爱天下,诸侯爱自己的国境,士大夫爱官职所辖,士人爱自己的家人。超过了这个范围就是冒犯。现在,鲁国的民众你擅自去爱,这不是侵权吗?
孔子的话刚说完,鲁国的宰相季孙就派人来责备孔子:我发动民众,你的学生给他们放饭,这是想夺我的民心吗?
一顿饭吃出了礼法,这是子路没有想到的。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去别的地方寻找出路。
3.名士味。东晋侍中张玄,有一次坐船去江陵。走到阳歧时,看到一个陌生人提着鱼篓向自己的船走来。陌生人招呼张玄,说自己有鱼,想借船上的炊具做一顿鱼宴。
张玄把船停下,让陌生人上来。问姓名,原来是大名鼎鼎的名士刘麟。张玄久闻大名,很热情地接待了刘麟。吃完饭,张玄还一再挽留刘麟,刘麟却说,他看到张玄船上有做鱼的炊具才上来的,如此而已,吃完鱼,他当然也就该走了。
刘麟的言论和行为,是魏晋时期名士风范的典型代表,我行我素,彰显人性的本真。但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能活出自我,很难说。
4.生活味。南北朝时期,陈霸先在一次战争决战前,让武康县令孔奂多准备一些军粮熟饭。孔奂煮了很多麦饭,为了好拿,他就地取材,让人在荷塘里掐了很多荷叶,把麦饭用荷叶包裹上。一夜之间,装了几万包荷叶饭。
从此,军中流行荷叶饭。士兵们都喜欢这种带有荷叶清香的麦饭,有这个他们都不吃别的。
5.奢侈味。南梁临川王萧宏,梁武帝萧衍的弟弟,以奢侈著称,在吃上尤其如此。史书记载,萧宏爱吃鲫鱼头,每天要三百个鲫鱼头才能满足他的要求。当然,他不是只吃鱼头,其他的珍贵膳食也是应有尽有。他一个人肯定吃不了多少,剩下的,下人和厨师们吃不完,就都扔掉了。一顿饭比普通百姓一年的费用还要高很多,皇弟,就是这么任性。
吃的味道还有很多,不知道你喜欢哪一种?